哈佛式教育的中國試驗之路 |
發布日期:2018/3/4 發布者:佚名 共閱58216次 |
北京人大附中食堂,《植物大戰僵尸》的開發者格韋茨曼正在和一位哈佛面試官聊天。忽然,25個高中生從斜刺里“殺”了出來,站在空地中央,一起開始了舞蹈。 其他的孩子們,繼續吃飯。面對此景,有的驚奇,有的熟視無睹。 瑞貝卡遠遠地看著,然后笑了。她告訴我:“我覺得有時候,中國高中生更像美國的大學生。”瑞貝卡是哈佛大學四年級的學生,主修考古專業,同時還是一位世界級的愛爾蘭舞蹈演員。 屋子里,到處“藏龍臥虎”。來自山東的宋倩鈺,今年讀高一,但是喜歡古文明研究,已經實地考察了齊國故都和大汶口文化等各處遺址;甘肅天水一中學的甄潔,吹得一手絕妙的葫蘆絲。 類似的“奇人”頗多。千里之外的上海七寶中學,正在舉辦同一場峰會。那里的高中生,有川劇變臉傳人王斯蕾琦,還有15歲就成為了世界記憶大師的張師與,還有曾經徒步穿越戈壁沙漠的王嘉為。 而哈佛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威連姆、哈佛大學商學院案例之父麥克法倫,則會專程前來和這些“小朋友”一起探討全球最需要關注的問題,比如:大生產時代的垃圾和污染管理、復雜金融體系的經濟穩定、不同國家和種族之間的文化隔閡與沖突避免等等內容。 這究竟是什么組織?他們到底在干什么? “他們都不是傳統意義上,只會考高分的學生。”哈佛面試官湯玫捷說。 這場在北京、上海同時舉辦的“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”,正是湯玫捷和她的校友一起創辦的。英文讀作H-silk﹐有“絲綢之路”之意,旨在向中國推行哈佛式教育實驗。 事實上,“哈佛面試官”純屬志愿者性質。盡管,這一職位是由全球最優秀的哈佛畢業生經過激烈競爭而選出的,“但根據哈佛傳統,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母校做貢獻。”湯玫捷說,“所以,這一職位不僅沒有工資,在面試期間,來往的機票,請學生吃飯、喝咖啡的費用,都必須你自己出。” 這個職位要求頗高。不僅要眼光獨到,視野開闊,且絕對不可和留學中介機構有任何瓜葛。 湯玫捷的另一個身份,是上海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。該公司專為國際投行提供金融網絡服務。 六年前,還是哈佛一年級學生時,湯玫捷和她的團隊就運用了職業手法,從高盛引進了20萬美元的投資,創辦了每年為期八天的“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”。按每天單次計算,這也幾乎是高盛有史以來,在教育領域中最昂貴的一次投資。 “除了刷馬桶,你在峰會上,可以體會到哈佛新生一年里全部的生活。”她說,“我們把它們都搬來了。” “刷馬桶,對我的沖擊最大” 2005年,上海女孩湯玫捷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,在全國引起了轟動。 而她自己一腳踏進校園,則經受了人生中最大的沖擊。“我們有12個學院,1600人,可以分三組。”她回憶說,“作為新生,你必須選擇。是去刷馬桶、荒郊野外生存,還是到街邊賣藝?” 這就是哈佛大學,鼎鼎有名的“新生周”。大多數人選擇了刷馬桶。“因為,它能以最快的速度,讓人接近學校。”湯玫捷說。結果,她發現學校所發的清潔工具“簡直就是專業環衛水準”。 有生以來,她第一次認識了那么多的清潔劑和清潔工具。事實上在哈佛,平時學生也可以申請刷馬桶。在非教職崗位中,其工資最高,一小時14美元。 而在夏季,整個哈佛大學沒有一個清潔工。因為,這全是新生的事情。“我們一開始,是在學姐學長的帶領下干的。”她說,“他們都很優秀,前一分鐘還在和你討論國際政治,后一秒就已經在刷馬桶了。” 學姐學長的要求,十分嚴格。檢查時,水龍頭的銅片必須锃亮,馬桶蓋則要纖毫不染。“女生沒有一個扭捏矜持的。為了掏干凈,很多人赤膊上陣。”倘若檢查不合格,大家都會覺得“很沒面子”。 華燈初上,哈佛大學為新生們準備了無窮的派對、舞會和講座。坐在水池邊,湯玫捷感覺甚為美好。 哈佛百年的老房子,沒有空調,新生每天刷馬桶,揮汗如雨。但事后,湯玫捷才知道荒郊野外生存,更為艱苦,“最難的是,他們的任何行動,都不能破壞大自然。每天,要自己掩埋大小便。取火也必須用最自然的方式。餅干袋等生活垃圾一丁點都不許丟棄。” 結果,這一組同學回來,“身上全是臭的。”湯玫捷那一組立即禁止其入內。“必須把衣服全部脫光,燒掉才行。否則,我們白干了。” “新生周”之后,就是“購物周”:學生們可以任意挑選自己的課程。“我是第一次知道,還能如此上課的。”為了吸引學生,哈佛教授們使出渾身解數。有的承諾,課堂上會免費提供甜點;有的干脆保證,考試會很容易。 一切都是如此新鮮,眼花繚亂。湯玫捷記得“每個講座,都只聽15分鐘,就要走人”。作業從來都是晚上10點以后才開寫。“由于過度激動,每天都幾乎熬到晚上兩三點。” 很快,學生們把帳篷帶到了圖書館。在哈佛大學,24小時都是自由的。“這里沒有熄燈制度。因為校方覺得,這是輕視學生管理時間的能力。而對于未來的領導者,這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。” 在哈佛大學,最主要的事情,“就是交朋友和競爭”。秋天,在學校餐廳、保齡球館,以及打掃宿舍的勞動服務中,湯玫捷和于洋洋、李員健、李露詩等三個哈佛新生相遇了。此時,校園里形形色色的學生社團,正忙著招兵買馬。 走了一圈,湯玫捷聽了很多介紹,覺得都很有意思。但她也發現,這其中沒有社團從事哈佛教育經驗的推廣。對此,雖然哈佛有著世界上最充沛的資源,但未被妥善利用,她感到很可惜。“為什么不自己創個社團?”她自問。 “哈佛不只是美國的大學,而是世界的大學。如果只為美國服務,那也不會成為今天的哈佛……把哈佛的學術、課外活動,帶到中國,與中國教育相補助……這樣的峰會能凝聚一批全國最優秀的高中生,與哈佛最優秀的學生接觸……把中國最優秀的學生聚在一起,就像哈佛把全世界最有才華的學生聚在一起……”在咖啡店里,4個女孩越聊越興奮。轉眼間,7個小時過去了,眼前的筆記本,堆滿了一條又一條的構想。 于洋洋,出生于青島,2歲就來到美國,對于中國教育,印象里幾乎是一片空白。只記得7年級曾回國一次,表姐跟她說了自己學校的狀況。每天背課本,上課要默寫。但在哈佛,同學常聚在一起,感覺特別有熱情。她認為,這種經驗值得帶回中國。對于湯玫捷的想法,兩人一拍即合。 李員健,成長于北京。她發現哈佛的小班授課,可以與知名教授近距離接觸,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新體驗。當時湯玫捷對此顯得很興奮,連帶也帶動了大家。此外,哈佛的學生喜歡組織各種課外活動,但中國缺少這種風氣。如果能給學生們這種平臺,他們可以在課外學到更多事物。 幾個人說干就干。“我在哈佛大學第一年的生活,基本都圍繞著峰會。通宵熬夜到第二天早晨八點,每周都會有。”湯玫捷后來回憶說。 哈佛大學給予了湯玫捷和同伴極大的支持。峰會的組委會擁有和哈佛大學自身一樣的全美非營利性待遇,這在哈佛的眾多機構中是相當罕見的,也給峰會的籌集贊助帶來了許多可能。 籌備資金的時間有限,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贊助者?如何說服他們這有助企業形象?在當時,可說是最大的壓力。 經過研究,她們發現高盛基金會近年大力投資中國大學教育,并在美國資助高中生培養領導力與創業精神,這與她們的目標相符。此外,有一位顧問團成員是高盛駐中國代表,本身也是教育工作者,幫她們遞上了計劃。3月份春假,湯玫捷與高盛基金的倫敦總部有個電話會議的機會。“這次交流,可說是成就成,不成就不成。”湯玫捷說。 春假前,4人把電壺帶進圖書館,每晚煮咖啡。先查出高盛基金會近期所有投資數字,逐案分析。用1個星期,寫出了1份100多頁的報告。電話會議后,高盛基金回應,這類活動是基金會一直想在中國進行,卻始終沒開始的事。接下來,提案改寫了五六次。盡管金額較高,但包括哈佛大學前校長在內的顧問團都紛紛對這一活動給予支持。 2006年仲夏,湯玫捷接到電話,8天的活動,得到每年20萬美元的贊助。以單天計算,可說是高盛對教育最高的投資紀錄。“雖然幸運,但我們當年想把事情做得更專業的熱情,是許多其它機構無法比的。”她說。 哈佛大學多元智能專家精彩訪談實錄 【導讀】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在幼兒至成人教育中的應用方面的權威專家,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教育學碩士JulieViens女士,來到搖籃網專家訪談,與主持人和網友互動,對多元智能在早期教育的應用、家庭教育中如何發現和培養寶寶的潛能,做出了精彩的答疑。 有感于哈佛女孩 【導讀】好久沒有來,今天一來就看到心痕寫的讀書感想。恰好新浪教育論壇上對此有一些討論,我貼點不同的聲音吧。要聲明的是,我并未看過此書,只從報紙上了了解了一點,但對于所謂“塑造”的教育,卻并不敢完全贊同。中國從來不缺好學生,每年進哈佛的也有不少。也許,對孩子的教育,總是與父母的人生觀聯系在一起的,我們可以想得遠一些。 哈佛女孩的成長經歷 哈佛家訓:一位哈佛博士的教育課本 共2頁 1 2 下一頁 閱讀全文 |
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,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,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。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,文責自負。 ③ 如您因原創、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,請聯系電話:010-57895369。 |
【關閉此頁】 【返回上頁】 |